寺前村村景图
(资料图)
6月26日,“2023云南·大理宾川葡萄文化旅游节”媒体行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。寺前村地处鸡足山脚下,原名凤尾村,后因坐落于九连寺前而得名,是入山观光的必经之地。
寺前村是典型的白族聚居村,村内保留着典型白族民风民俗和白族民居风格,虽历经风雨变迁,却依然古韵悠长。
近年来,村民积极参与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,在生产发展、村寨建设、旅游开发、民族文化传承、特色民族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,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示范村、民族特色村寨、省级文明示范村等。
寺前村村景图
老旧乡村换新貌
过去,寺前村的农户多以驮马经营和种植为主,村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,生态环境较差,群众没有致富的路子;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各级党委、政府依托寺前村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扶持发展,大力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,先后实施了白族民居改造、墙体彩绘、古树木保护,大理州“乡村振兴试点村”项目,村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改造提升,村间道路铺设了青石板,休闲小广场也建了起来。曾经脏乱差的寺前村河,通过治理也变得干净清澈,村内还实施了党员示范路、示范河,每名党员负责一段路、一段河的清洁卫生,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的河道、路段进行清洁。同时还实施了“红黑榜”公示,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上黑榜进行公示。现在的寺前村处处鸟语花香、山清水秀,游客来到这里便可找到最美的“乡愁”。
寺前村村景图
民宿产业促振兴
寺前村在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后,其保护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强,在保留当地特色民居建筑风格的前提下,群众的居住环境、村容村貌均“焕然一新”。寺前村依托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优势,打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,当地民宿、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之一即农户承包给外地企业进行打造,再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管理。寺前村内的高端民宿多为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格局,既保存宅院的原风貌及传统文化,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及个性体验,创造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、融合现代与传统、兼具自然生态与先进便捷的现代禅意慢生活。对于住惯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游客而言,到古风建筑内小住,更能感受乡土味。寺前村在培育发展民宿过程中,积极引导挖掘文化资源,探索“民宿+艺术”“民宿+本土文化”模式,以其独特的乡村人居环境、民宿文化受到游客青睐,使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旅游文化体验成为寺前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优势,让游客不仅宿“山”,宿“土”,更宿“文化”,民宿产业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。
寺前村村景图
农文旅融合铺就致富路
近年来,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也让当地村民踏上了致富路。韩爱萍一家是村里的脱贫户,夫妻俩常年在邻村打工,不仅收入微薄,还难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。谈起早年的生活,韩爱萍感慨万千,“多亏了政府的帮扶,让我们家建起了新房子,我们这个村靠近鸡足山,游客来往多,发展旅游业是优势,看到村里的民宿产业发展好,我们也在学习,就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。”随着自媒体的兴起,韩爱萍夫妻俩开起了网络直播,也学会把自家民宿的信息挂到网络平台上吸引游客,每到旅游旺季和节假日,游客们纷至沓来,民宿也迎来了“春天”。“经营了这么久,我们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忠实客户,每次到鸡足山旅游都会选择我们家的民宿。”韩爱萍说起自家的民宿,十分自豪。今年春节假期,韩爱萍家的民宿就实现了收入过万。同时,韩爱萍还在民宿小院中大量种植多肉,美化了小院的同时还可进行出售,又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。
以文铸魂、以农促旅、以旅带农的农文旅互融产业链逐步在寺前村延伸,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,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,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出新气象,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云南网记者 官媛敏 许卓皓 通讯员 白乘仲